在江南水乡的青石板巷深处,住着一位名为苏婉如的女子。她自幼习得一手精湛的苏绣技艺,针线游走间仿佛能织出晨雾的柔光。每日清晨,她总会在院角的槐树下煮一壶茉莉香片,茶烟袅袅中翻阅泛黄的诗集,眉目间流转的从容如同檐角滴落的雨珠,浸润着街坊邻里的心田。
那年秋日,外乡商队因暴雨滞留小镇,一位高烧不退的孩童被抱至苏家门前。婉如彻夜未眠,用薄荷叶与艾草熬制药汤,又以浸湿的绸帕轻拭孩童额角。黎明破晓时,孩童退烧后酣睡的模样,让商队首领对着这位布衣荆钗的女子深鞠三躬。此事传开后,每逢节庆,总有人将新摘的枇杷或手编竹篮悄悄放在她家门槛。
岁月在绣绷上穿梭二十载,婉如将技艺倾囊相授给七位贫寒少女。其中有个叫阿箐的哑女,总在学不会双面异色绣时急得落泪。婉如便握着她的手,在丝绢上绣出并蒂莲,一针「忍」字,一针「韧」字。如今阿箐的绣坊开遍三镇,每块绣品角落仍缀着小小的莲花印记。
去年除夕,镇中学堂的年轻女教师捧着学生集体缝制的百衲被来拜年。被面上歪扭的针脚拼出「婉如学堂」四个字,原来她多年资助的贫苦学子,已有十三人考取了师范学校。烛光里,女子眼角的细纹盛着笑意,比任何珠翠都更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