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欣赏|《沐浴的巴思芭》(上)
Bathsheba at her bath (Rembrandt,1606-1669) 图一中的画作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伦勃朗绘制于1654年的作品,当时他49岁。 昏暗的背景中,象征着奢华的绸缎织物上,坐着一位风姿绰约的中年女性。画家将主要光线集中在她的上半身,饰品和秀发的点缀下,她的皮肤也被涂了一抹温暖的金色。与古典主义的唯美不同,画家描绘这位女性时所用的笔触和对她形体的塑造,是巴洛克式的华丽和对欲望的唤起。略微低下的头似表现出些许女性的妩媚,稍显空洞的目光看向仆人的方向,流露着怅惘或迷茫。 圣经旧约的记载中,她名叫巴思芭(Bathsheba),本是以色列王国的一位勇士乌利亚(Uriah the Hittie)的妻子,却在沐浴时被当时的国王大卫(David) 偶然撞见,对她产生了迷恋。此时她的丈夫仍出征在外,大卫随后派人送一封信给她,命她与自己在一起。当时条件下,她几乎别无选择只有顺从,画面定格的此刻,她右手拿着国王的信,仆人在为她修剪清洗脚趾,准备前往王宫。此后不久,国王使她怀孕,为掩盖此罪行(Sin), 大卫命她丈夫的军队在前线孤军深入,最终全军覆没,战死疆场。后来,国王“名正言顺”迎娶了她,诞生下一位男孩,取名 所罗门。 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划时代的雕塑作品《大卫》(图2),歌颂过那个曾赤诚英勇的年轻人,他击败强大的入侵者,统一以色列各部族,奠基联合王国,成为犹太人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而一百五十年后,伦勃朗的这幅作品,记录了有关这位国王另外的故事。最近时而看见一个说法,“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不知用于描述这两段关于大卫的不同故事,算不算特别夸张 人性真的很复杂吧,并不比宏观历史简单。对正义与道德的坚守,内心的良知和底线,在面对权力、利益与诱惑时,永远能清醒如初、毫无动摇地坚守的,古往今来或许为数不多。 伦勃朗的妻子于1642年因病去世,此后他家中的一位佣人成了他的情人,但为了能继承妻子留下的财产,他拒绝与其结婚,7年后伦勃朗认识了一位时年23岁的女孩,移情别恋的同时,又设法让不断向他索要生活费的前任被关进了“女性改造所”。1654年,新欢在未婚的情况下为他生下了一位女儿。或许在这复杂的情感关系中,他的内心也很有挣扎小女儿诞生的同年,他绘制出《沐浴的巴思芭》,也许正是对心灵所处道德困境的借喻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