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厌父母却不想和他们相处?原来是得了“失望性情感隔离”

过年了,有些朋友期待著家族团聚与丰盛大餐,有些朋友却一副兴趣缺缺、巴不得时间直接跳转到年后的样子。

如果你也属于后者,过年回家对你来说,可能只是单纯在尽一种“家庭义务”,如果你可以选,宁愿一个人在家追剧,或是和朋友出去玩,总之只要想到要和父母长时间相处,心里就会产生一股莫名的烦躁。

我从家里独立十年以上后,发现自己有“失望性情感隔离”

我从家裡搬出来已经十年了,虽然和父母维持著普通的关係,但基本上生活完全独立,有事都自己处理,心烦就找朋友倾诉,从来不会想到要“麻烦”父母。

每回想到新年,心底隐隐觉得勉强抗拒,不是很想和父母花那么多时间相处,甚至每次见面,心底总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无名火。

最近我学到心理学一个叫“失望性情感隔离”的概念,发现那完全就是在说我。

失望性情感隔离是长年反覆受伤后,终于放下了对父母的期待

“失望性情感隔离”,不是一种精神疾病,而是一种长年反覆受伤后,在内心建立起来的自我防御机制。

它来自长年以来对父母累积的“失望”之情,这种人从小面对父母的质疑、指责与过度控制,长年地不被聆听、不被了解、甚至不被爱,情感需求得不到真正的回应,久而久之,失望累积到了一定程度,终于对父母不再抱有任何期待,学会了划清界线,自己照顾自己。

很多有“失望性情感隔离”的人,你问他是不是讨厌父母,很多时候其实也不是,不是不爱,也不到憎恨,但就是不感兴趣,冷冷淡淡,不想要有过多的牵扯与瓜葛,宁愿好好地各过各的,也不要纠缠不清。

凡事指责、不尊重小孩、过度控制⋯⋯都可能造成“失望性情感隔离”

有几类人,长大后似乎比较容易产生“失望性情感隔离”。

一种是,父母总是用负面情绪在教育。

凡事指责说教、无法理性沟通,随便对孩子发洩情绪,无论你做什么都不对。你兴高采烈买了糖果和家人分享,父母却一句“这么胖还吃这么不健康的东西”;你努力唸书成绩终于有点进步,父母却冷冷地说“这么用功还比不上隔壁邻居小孩”。

另一种是,父母以“爱”之名行过度控制与情绪勒索之实。

严格控管你的行踪、未经同意翻看你的东西、对你的朋友进行身份背景盘查、夺命连环 call、逼迫你照著他们的安排过活。

其他还有关係複杂的重组家庭、父母个性自私不爱小孩等,都很容易造成小孩从小感到被忽视,久而久之就不再对父母抱任何期待,不愿再亲近,就算长大后,父母有意想重新拉近关係,都觉得已经不必要不想要了。

小时候不被“看见”的你,长大后仍有能力“看见自己”

想要修复自我,不能等待“父母觉醒”,而是要理解,你已经有与生俱来疗癒自我的能力。

失望性情感隔离,表面上看似已经放下一切,实际上却仍心存逃避与抗拒,从小不被看见的需求,最终都会成为沉默的怨怼。

疗伤的第一步,就是“看见”。不要等别人“看见”你,你要先“看见自己”,并主动寻找能看见你的人。

承认自己的确对父母感到失望,承认自己确实感到受伤。

告诉自己,原生家庭关係,不等于所有的人际关係。你对家人失望,不代表你应该对所有人际关係失望。

接受原生父母有自身认知与智慧的限制,就算他们看不见你,你还是能在自我、朋友、爱人或某些志同道合的人身上,练习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获得被看见与被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