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因果

释迦牟尼:如何理解“佛”的含义?只有两个字

如何理解“佛”的含义呢,到底什么才是佛呢?

佛义认为,时间万法,都是众缘所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用一种慈悲之心无善待世间万物,如果世间万物都能做到这点,那就是一种“佛”。

即使是大如须弥,还是小如芥子,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那才有生存下去的机缘。

其次,佛义最讲究因果。

什么是因果?这个问题可能很难说清楚,但佛义里因果的存在,目的还是挺简单的,那就是为了让大家都积善。

不管是从良心还是道德的角度,还是从自己的本性出发,多奉献而少获取,世间因此出现一个良性循环。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慈悲之心还是因果报应,最内层的含义,其实就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觉悟。

我们世俗中人常说觉悟,做什么事情要有觉悟,这时候的觉悟是一种自我感知的思想,而佛义的觉悟就涵盖更多了。

首先是自觉,也就是自己的智慧能够观照自己内心的一种觉悟,这大概就和俗人所说的觉悟有点类似了,基本就是一种以自我为基本的觉或者悟。

其次是觉他。通俗点说,觉他大致就是要能看透外部的迷像,并引导他人、度化他人。

显然,想要觉他,前提还是得有自觉,如果连自己都掌控不了自己,还说什么度化别人?

因此,自觉就像一个人心中的灯塔,而觉他则是灯塔指引航船正确的方向,如果灯塔没有光芒,还谈何指引方向?

当然,只有自觉也不是必定能觉他的,这还需要已经自觉的人利用各种慈悲和善巧之便,最终才能实现觉他。

最后是圆满觉悟,也叫作觉行圆满。

这大概就相当于一种修行的层次了,如果一个自觉者对别人的帮助(觉他)已经实现了圆满,这就是觉行圆满,也就是成佛了,像释迦牟尼那样的无上正等正觉。

有个人去寺庙里拜佛,因为庙里有个大德禅师,那个人见到禅师之后就问,佛在哪里,我想见佛。

禅师告诉他,寺庙里的都是佛。但那个人看到的都是泥土塑像,便以为禅师在哄骗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说寺庙里到处都是佛,那你认为什么是佛?

禅师凝视着他说,我也是佛。那个人更加生气了,你说自己是佛,有什么证明?禅师说你就是证明。

那个人开始有点晕了,说我一个凡夫俗子,来这里是请教您的,我何德何能证明你就是佛。

禅师笑道,因为你也是佛啊。

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也是一个禅家机锋故事,说明了无心无佛、即心即佛这个道理。

那个俗人为什么不能领悟,而禅师却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个人的修行功力所决定的了。

很多人都更在意如何才能成佛,其实,只要理解了“佛”就是觉悟这个含义,并以此为信念去执行,真的很难吗?也不见得。

大多数人眼里只看到世间的虚妄,被我执之心蒙住了双眼,因人喜而喜,因人悲而悲,这时候谈佛,是不是早了点呢?

世间一切因果,渺若微尘

“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一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或许就可以消减。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此为作家龙应台的文字,读后喜爱至极。

人世无光无际,万物亦是遵循各自的法则,端然明净,谦虚有礼。在烟火鼎盛的红尘中行走,纵是被花木阳光簇拥,内心深处,依旧有一个角落,是寂寞清冷的。那个角落,没有人可以走进去,连同自己,亦只能徘徊在心门之外。

素颜修行,令人心动的字,似江河日月那样洁净洒然。生命的起始,原本是朴素简洁的,后来遇到太多的诱惑,经历太多的聚离,便不再纯粹干净。我是清淡的,无论陌上多少锦绣繁花,总是安稳自持,平静闲逸。

虽没有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生活,却对尘世繁华,亦无多向往。心中只愿,有一处洁净的安身之所,空时泡一壶闲茶,独自慢饮。焚一炉香,看一窗烟雨,等一场落红,素颜清心,于尘世中安静修行。

张爱玲曾写过一段文字: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么?”

在无涯的时间里,于千万人中,总会遇见一个与你同修同行的人。这个人,也许会陪你走过几程山水,看过几次月圆,但有一天,终会和你人世风景相忘。之后的千山万水,朝云暮雪,亦只是你孤独地走完。

缘来时彼此欢喜亲和,缘去时亦是平静珍重。人生这场修行,是一个删繁留简,去伪存真的过程。光阴在你脸上刻下岁月的印记,心却如春水明镜,喜乐清好。人有善念,则天地宽容,草木慈悲,山水间自有清韵,浩荡悠悠。

幼时居住偏远山村,吃的是自家菜园栽种的蔬菜,喝的是深山云雾采摘的野茶,穿的亦只是镇上换购的棉麻素衣。母亲一生朴素,平日里吃穿用度虽不算拮据,却总是尽可能的俭约,积攒银钱供我们读书,以备不时之需。

幼年与母亲去镇上赶集,她持自己缝制的素布手袋,一袭洗净的白衫,行走在山风溪水边,野花簪头,亦是妩媚风流。在乡村的日子,母亲饲养牲畜,打理菜园,煮饭洗衣,帮衬父亲采药抓药。稍有空闲,亦是坐于窗下织补衣裳,泡碗淡茶,收音机听听戏曲。我在一旁嬉戏,见母亲那般端正沉静,心生安定和暖意。

生逢盛世,但乡村到底不及城镇繁华,寻常时日皆是简衣素食。孩童不知贫富,亦不解悲喜,除了上学堂,便是与邻伴上山打柴,溪畔采野草,或湖中捞萍,乘舟采莲。没有锦衣狐裘,玉粒金莼,日子世俗亦真切,朴素亦简净。

去年回归故里,母亲命里遭劫,大病一场。面对灾难病痛,纵是骨肉至亲,亦力不从心。她住进医院,我于橱柜为她整理衣物,人生已是黄昏的母亲,橱内的衣物却只是单薄陈旧的几件。想着她一生善良节俭,年轻时备受辛劳,年老本可以安享清福,却落此劫数。心中悲痛,泪落不止。

母亲这一生,算不算素颜修行?无论是居山村旧院,还是住高楼新宅,她皆一般心事,朴素持家。人世悲欢过尽,她亦是从容度日,不增不减。康健时听瓦檐墙院喜鹊鸣叫,病时亦听闻春日梅花的消息。不似我这般,为了心中温软的江南,丢弃那片质朴的风景。岂不知,旧时民间的山水人家,方是素心修行的道场。

那时竹瓢打水,泥炉煮茶,山花插瓶,修篱种菊,乃是寻常人家的岁月。今时为觅一处田园小院,需跋山涉水,吃一顿农家小菜如金玉之馔,薪火煮茗更是风尚。有些人,甚至穿了棉麻布衣,素食简餐,寻世外桃源,清寂修行。

我到底还是眷恋人间岁月,素日虽喜清净无争,不与生人来往,古曲闲茶做伴,草木诗书为友,却始终不肯远离尘嚣,舍不下烟火,独居小楼,淡看窗外繁华来去,四季更迭。红尘为道场的修行,亦是素颜清欢,虽不及山林宁静深远,却有另一番情境。

今时,亦有许多人丢弃了世上荣华尊贵,住进了深山,修筑草庐,做了高人隐士。他们粗衣素食,清心无欲,白日小院打理几畦菜地,夜间点烛煮茗读经。也许,是山林的兰芷松涛,让他们有了断绝尘缘的勇气,是世外的仙风清韵,让他们有了甘守空寂与孤独的决心。

我亦想回归山林,隐逸田园,学陶潜修篱种菊,桃源遗世。可尘世中有太多的不舍和牵挂,舍不下小巷的轻烟细雨,舍不下窗外的绿柳繁花,更舍不下那场多情婉转的戏。亦忘不了母亲的叮咛,忘不了亲友的祝福,忘不了世间那么多美丽的相遇和别离。

冷落门庭,需偶有雅客来访,春水佳茗,亦要同友朋共品。人生有情,有时做个逍遥的隐士,忘情山水,不如凡尘渺小细微的感动。春日里看一场花事,在避雨的檐下,邂逅一个人,无须言语,只一个微笑,便是温暖。或是泛舟太湖,与某个人同船共度,也许转身就是天涯,却依旧珍惜这简短的缘分。

尘世间的种种,爱和恨,得与失,皆是修行。以一颗质朴的心,对待三千世界的纷纷扰扰,于喧闹中找寻一分清凉。人生漫漫,纵是一个人行走在苍茫寂寞的天地,亦当无悔。其实我们都只是看客,不必入戏太深。

世间一切因果,渺若微尘。《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只想做一个安静寻常的女子,不施粉黛,素颜修行,淡然世态,品味孤独。如莲,落泥淖终是雅静,历世事到底出尘。

本文来自安康视窗ankang.biz

李威保释后首度发声:终究会没事的,因果业力来了

2月26日,演员蓝心妍晒出与李威的聊天记录,从聊天记录截图可知,蓝心妍向李威询问了李威的近况以及目前事件的进度,李威表示:“一切都好,没事”“终究会没事的,因果业力来了”。

此前,台湾演员李威在精舍命案里被列为被告,在命案里扮演“军师”的角色,并教唆凌虐致死的共犯如何因应检警查缉,涉嫌伤害致死,目前以30万台币(约6.6万人民币)交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