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小学
小学的时候被美人强迫了
知青岁月:重返西双版纳追忆往昔,他却成了我永远的怀念
知青往事:当年在傣族村寨当代课老师,我遭遇了一件尴尬事
1969年4月24日,我从上海虹口区上山下乡到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近郊的一个傣族村寨插队落户,在村寨务农两年多,1971年秋天被抽调到附近的一所村寨小学任教,。
十八、九岁的年纪为人师表,我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仅凭着一份执着和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全心全意扑在教学上,对那里的孩子们也算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我任教的那所学校说是一所小学,其实只有两名教师,还包括我在内。我任教的那个村寨小学条件也不是很好,一栋简易的草棚就是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三个年级的学生在两间教室里上课,全校只有二十几个学生,我任教的三年级只有八名学生。
和我一起教书的是一位本地青年,他当兵复员后就被大队书记安排到小学当了民办教师,任教刚刚两年,这所小学也等于是他创办的。刚开始创办小学时,学校只有八个孩子。到了第二年,又招生了八名新生,他就一个人教一、二年级两个班,一共十六名学生。到了第三年,又招了七名一年级新生,他一个人教三个年级的孩子有点顾不过来,就把我抽调过来,让我教三年级的学生,那位退伍军人老师教一、二年级的学生。
那个年代,上面对教学没什么特别要求,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不高,老师能管着孩子,还教他们读书识字,孩子长大了不是睁眼瞎,会记工分,能读书看报写封家书也就可以了。
我任教的那个村寨小学离县城不是太远,离公社驻地四里路远,公社有中心小学,等孩子们读完小学三年级,也可以去公社中心小学读四年级。所以,我任教的那所小学也就没有扩建的计划,最高的年级也就是三年级了。在这样的学校任教,可说是前途渺茫,只能是混日子。
不过,当老师不用风吹日晒雨淋干体力活,队里给记全年的工分,月月都发教师补助金,每个星期天还能休息一天,也算是个让人羡慕的好差事。后来听同学们说,我当了教师之后他们才后悔了,后悔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可后悔也无济于事了,因为世上什么都有卖的,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三个班的学生在两间教室里上课,彼此都会有影响,因为草棚根本就不隔音,隔壁老师讲课的时候,我这边听得很清晰,特别是学生一起跟读的声音特别大,我根本就无法上课。后来跟那位老师协调了一下,彼此教课时尽量声音小一点,又让队里安排人把竹篱笆墙抹了一层牛粪泥,总算解决了上课相互影响的难题。
刚到学校教书那会,我感到压力挺大,一个人在学校吃住,白天还好说,到了晚上,我除了孤单,最主要的是害怕。那时治安虽然很好,寨子里的老乡也都很本分很善良,可我还是觉得不安全,毕竟我是个女生,当时才十九周岁。好在那位退伍军人老师对我很关照,还安排他妹妹晚上来学校给我作伴,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我知道了那位退伍军人老师的名字和他家里的情况。他叫岩刚,当年二十三岁,还没有对象。他妹妹二十岁,已经跟寨子里的一个小伙子建立了恋爱关系。他父亲去世早,家里的条件不好,再加上他个头不高,婚姻问题也就亮起了红灯。
三个年级的学生人数虽说不多,可我和岩刚老师却忙得不得闲空。备课、给学生批改作业,星期天还要抽空做家访,当了老师才知道,教孩子不容易,每天要付出很多,关键是有的孩子还很调皮。
有件尴尬的事令我至今难忘,那是刚到学校教书时发生的事情。我们学校的厕所就在教室后面的竹林边缘,女厕所和男厕所都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两个厕所距离不远。我到学校教书以后,还专门把女厕所加固了一下,蹲在透亮的茅厕里方便,总担心有人偷窥。
那天午饭后我去茅厕方便,刚蹲下一会,忽然听到有动静,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名一年级的男生就站在女厕所门口小解,根本无视我的存在。当时我很尴尬,提起裤子就跑了出来。我把这事告诉了岩刚老师,希望他批评一下那名学生。岩刚老师说孩子小不懂事,回头他批评教育。
过了两天,我去如厕,又有一名一年级的男生站在女厕所门口小解,还一个劲往厕所里瞧。我当时很尴尬也很生气,就拉着那名学生去找岩刚老师,岩刚老师笑着对我说:“孩子小不懂事,我批评教育他。”
图片来源网络
就是从那时起,我发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每当我去厕所,岩刚老师就会站在院子里往厕所那边张望,我特别反感,可又不好意思说什么,只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后来和岩刚老师交谈,他主动说起了我去厕所的事情,他说担心不懂事的学生打扰我去厕所,他所以才站在院子里盯着。听了他的话,我哭笑不得。
其实我也知道,我们插队落户的那个傣族村寨原本就没有厕所,是我们知青来了以后才修建的厕所。寨子里的男女对两性问题也不像我们知青那么敏感,在林子里方便,男女生打照面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们并不觉得尴尬。
之后的日子里,我去厕所再也没发生过尴尬的事情,应该是岩刚老师批评教育了学生。
过了不久,岩刚老师的妹妹嫁人了,晚上她就不能到学校陪我作伴了。岩刚老师又找了一名女学生来给我作伴,我发自内心地感激他。
等我熟悉了教学流程,也慢慢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除了文化课,我和岩老师还商量着为学生开设了体育课、劳动课和音乐课,岩刚老师负责劳动课,我来给学生上体育课和音乐课。
相比之下,体育课就轻松多了,三个班可以一起上大课,无非是捉迷藏、玩玩丢手帕和接力棒赛跑之类简单的游戏,也教学生们集合站队,喊着口号跑步,反正我在学校上过的体育课,基本都照搬了过来。
难度大的是每周两节音乐课,上音乐课也是三个班级一起上大课。只是我对音乐不在行,我不识谱,可又不想让孩子们失望,只能教学生唱歌,也就是有数的那几首歌。学生们对音乐课很感兴趣,学唱歌很认真,声音也特别洪亮,岩刚老师还夸我唱歌好听。
在学校教书期间,岩刚老师给了我很多关爱和帮助,我做饭用的水,岩刚老师帮我挑,我做饭用的烧柴,也是岩刚老师帮我打,他还经常给我送好吃的,我感冒发烧了就让我休息,他帮我代课。渐渐地,我爱上了这位像大哥哥一样关心爱护我的民办教师。
1974年秋天,我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并顺利通过了文化课考试,被上海的一所师范学院录取。
离开学校时,岩刚老师带领二十多名学生送了我很远,学生们哭喊着不让我走,看学生们一个个都哭成了泪人,我心里也很不舍很难受,禁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分别的时候,岩老师笑着对我说:“沈老师,多保重……”他话没说完,就转过脸去抹开了眼泪。一起教书的三年时间里,我那是第一次看到岩刚老师流泪。
离开西双版纳以后,因为种种原因,我也就没跟岩刚老师联系过。
一晃就是五十多年的时间,我也已从花季少女变成了白发老妪。可能是年龄大了的原因,我对第二故乡的思念越来越强烈,睡不着觉的时候,我会想起在傣寨插队落户的日子,我会想起一起教书的岩刚老师。
今年春节过后二月初二,我和两位要好的女同学一起结伴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来到了我们曾经插队落户的曼蛮村寨。当年的村寨已经不是原来的旧模样,寨子里的乡亲们我们也十有八九不认识了。
当我来到当年我任教的那所村寨时,寨子里已物是人非,当年的小学早就不在了,寨子里的老乡我们几乎都不认识了,更多的是外来的游客。
见寨子里来了当年的知青,附近的几位老乡围拢过来。一番寒暄之后,有人认出了我,他们说,自我走后,村寨里的人念叨了我很久……他们还告诉我,岩刚老师一辈子没结婚,疫情期间已经去世了。
冷不丁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疼痛,原本是回来看望日思夜想的岩刚老师的,没想到今生再也不能相见了,我的泪水就如决堤的洪水,喷涌而出……
那天,人群中有一位背着孩子的大妈突然来到我面前,哽咽着喊道:“沈老师……”我茫然地朝她笑笑,她抹了一把泪水说:“沈老师,我是你的学生,你教过我的呀!”
这时我才想起来,她就是当年给我作伴的那个好学生,当年离开时她还给我了好几个煮鸡蛋……
相拥而泣之后,那位背孩子的大妈哽咽着对我说:“你走后同学们都很想念你,我至今还会唱你教的歌,你送我的那支钢笔我还保留着,只是我小学毕业就辍学了,没有读初中……”
图片来源网络
可惜一切都成了回忆,回忆中有酸甜也有苦涩,曾经的温暖和美好,我会永远记在心里,当年在寨子里教书当老师的往事,我还记忆深刻,特别是那位像大哥哥一样的岩刚老师,我会永远怀念他。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沈梅老师)
我的教育故事:花艳果实
原创: 安详一笑 聊城班主任
"花艳果实"明天用来说我讲的教育故事也不言过其实吧。静心听听呀!
六月底随区教育巡视组到了水城小学,见到了邱风春老师,她已由阳光小学来这里做主管校长了,业务型的。非常为她高兴,更为水城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庆幸。在东关小学我们一路工作十几年,说起话来自然随意些,就不妨谈到她的一个念头。把在阳光自己由一年级至六年级带班授课,实验形成的:儿童阅读立体化教学模式(十二学期的阅读量200——300古诗词及课内外名家名篇),在水城小学推广实施。我看她讲到自己的六年阅读教学实验感悟,满满情怀,自信,底气十足。正要她谈其收获,孩子们的受益,她高兴地说"毕业的第一届,往年参加了高考,有些人说语文阅读有难度,而孩子们反馈的信息则较为轻松良好。成绩下来了,非常如愿!""有益孩子,结合水城班级状况,推广实施就是了。""六年不易啊!"我认真了。"另有你的一份功劳哩!孩子们也要感谢你呀!"邱老师笑着说。"你的辛勤,你的耕耘,你的教学硕果与收获。那有我的份儿?别开玩笑了。"她看茫然的我,笑了。"怎忘了?六年级毕业冬学期,你不是给我们班上了多半学期课的吗?冲刺时出力了,怎说没份呀!"哦,是,那一届毕业之际,冬学段开学不久,邱老师早赶上班,路有冻冰。人到闸口拐弯处路滑车倒人歪,脚踝伤了,课是没法上了。事先老师也吃紧(东关,阳光依然一家)只我顶替上阵了。
事先我想,一是毕业班,到了冲刺阶段,大意不得。二是这一班是邱老师从一年级一手带到六年级的,她爱孩子,孩子对她的信赖度没人能取代得了。三是邱老师省教学能手,特级教师,拔尖人才,教学水平及学生成绩都是一流的。
我上课去,欣欣然吗?"忐忑"有体会,"不安"倒无存。给我教本,还好,该讲陈忠厚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我喜欢陕北的两个作家陈忠厚,路遥,真正的男人。朴实,辛勤,踏实,淳朴,坚强,吃苦耐劳的美德让人称颂。喜欢他,也喜欢他的文章。文如其人吗。
为孩子,对得起孩子,是责任更是义务。再登台给孩子授课,老了,但自己让自己宛如彷佛心有起伏。真的,不是瞎扯。更无标榜之意。
先稳自己,更稳住孩子的情绪(不冲突,不失落,静下心来)。
进教室,上讲台,绿彩粉笔折两截,在黑板左侧竖着板书课题。绿色立体的,非常给力。安静的教室,孩子的嘘嘘声给了我一点一定。导语的妙而有趣,满满的情怀,师生共进文本。
启发诱导:
看树的样子,感受树的个人形象。
孩子们较快地从"两人合抱""粗壮而坚固""巍巍然",归纳出,这棵树:"是一棵饱经风霜的树""粗,坚固而伟岸""真好!真棒!"我按奈不住心里的激动称道。
顺势指导,作者看到写这一棵树,是想通知我们什么呢?
"老师,陈忠厚与其他作者不一样。他是在写青海高原的树,在课下你布置的作业让我们查资料。我们知道了青海高原的气候,地理情况十分恶劣,不同与我们山东及其他地方,他是想通知人们在这样的条件情况下,这树又是如何抗拒恶劣情况而生长起来的?"
"说的很好!同学们,来呀,我们看,这棵树怎样出土,生长?怎样壮大?又是怎样在这情况下创造出令人置信的生长奇迹的?"我热情过渡,启示下文,与孩子阅读感悟。孩子们从"恰遇""发芽""有幸""奇迹""催毁中壮大""一日又一日""一次又一次"词,语句及朗读中。走近了作者陈忠厚,走到了那一棵令人敬畏的树下。领悟了那份精神,那份情感,体会了陈忠厚的那份心里情怀。真是给力。我满心的欢乐。
我稍儿一转,点下艺术手法,"陈忠厚还写了霸河之柳,何意?""加以对比,衬托写法"孩子们异口同声。我激动的高声说道:"好孩子,厉害了!这一比,就比出了艰辛,比出了困苦的生长历程。不是吗?""是"回答是嘹亮的。"这不就是一棵树所创的----"我刚要板书,大家齐声喊"奇迹!".我在黑板上大大的,狠狠的,美美地写下"奇迹!"二字。"还创了多处‘奇迹’,‘终于’一词在文中的作用及作者的用心。大家朗读感悟。同时边读边再想这棵树在个人形象上让作者敬畏,什么让他更敬畏?同学们读后归纳
看学生的小结:(我展示给大家看)
"老师,是终于一词把这棵树所创奇迹的历程,让人感受到艰辛,艰巨,超乎难以想象。我认为柳树本是柔弱的,随风飘曳的。而青海高原陈忠厚笔下的这株柳树,却在恶劣的情况里,迸收回了生命中的独特坚强不屈,与情况斗争的精神".这是出于孩子们之口呀,你有何感想呢?我可是口呆了呀!
读,读最终两段,特别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课堂共读我不再多说了,之后的延长及课外的阅读孩子们都显示的让我吃惊!
我明天只是大略地回忆与孩子们共读的教学历程。是在说孩子们理解能力之强,领悟之深,反应之快,走进文本,与作者共鸣,与老师共享,阅读潜力巨大。让人欣慰,阅读让孩子们的人生更美好。明天高考成绩优异的孩子们已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印证。也通知大家:阅读从底子教育就应夯实功底,养成习惯,花艳自然果实。说心里话这是我讲这个故事的初衷和真实的目的所在。
故事背后一定有故事。不,你说的不完全对。我是故事背后有启示:
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到孩子高考成绩的优异,活生生的事实通知我们:
阅读需要沉淀。
邱老师要求1-----6年级的阅读量200-----300古诗词及名家名篇,我赞成。我更主张,不仅熟读多篇而且要一定的好诗词文熟背量。古人常讲"熟读唐诗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巴金老人吧(记不清了)写作前已有200多古文名篇熟背垫底了。"死记硬背"这"死"功夫依然要得哩。中国的现代孩子缺失的恰恰就是这"死"功夫。有的许多家长质疑:这么一点的小学生会懂得古诗词的含意和所说的艺术手法吗?质疑的对,是,不理解。不需要去理解寓意和什么艺术手法,先自己熟背下来,理解,懂得那是熟背以后才能发生的事。来个说明(许可吗?)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只是背诵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不需要懂得"声声凄惨的"猿猴声的所寓的意思。更没需要懂得"轻舟"所要表达的作者心情。到高中阶段,甚至初中,小学前期,就对诗的意境及要表达的情感有了感悟。把"轻舟""万重山"与作者的心里情怀联系起来了。
咱明天就不再一一例举精读熟背美文佳篇受益匪浅的诸多事实了吧,因枚不胜举呀。
让孩子熟背好篇章,多读多悟,"收藏"于身。你的内涵的丰厚,"气自华"是无言的,你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提升升华着。有老话不是说了吗?只有量的堆集,才有质的转变呀!
阅读需要感悟
读书要有质量的去读,要有自己的感悟。要感悟字,词本身及给句子増添的感情色彩,感悟句子意思完整表达,丰厚情感,美妙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感。非常主要!非常主要!感悟了语句的含义,理解了语句的寓意,了解了作者的心声。那就与作者有了思想情感的共鸣,有了句子的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文章的思路,脉络,给我们的启迪和美好的东西,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会。只有这样才与作者同喜,同乐,同悲,同欢,同爱,同恨,共同感悟人生,自然,社会的美好!共同享受那无限的趣事和乐事。丰厚自己的心里世界。这样的阅读才是悦读。
我给邱老师的那班学生上阅读课绝不费力,讲的少,引领,点拨就足够了。孩子把课文理解的又深又透,清亮明了。会感悟,说白了,就是会读书。
每一个家长给孩子读书的硬情况都能做得到,做的好。让孩子会读书,感到读书的乐趣。有的家长就有点为难了。但,要孩子阅读,会读那就一定要过这个"坎".
也说收获
有阅读的堆集,有阅读感悟的能力,岂能没有收获?
你想想,好文佳篇,作者字,词的美妙,精彩语句富有的寓意,思想内涵,人性情感淋漓尽至的表达,巧妙的艺术手法等,让你洗澡在这美妙的语言情况里,徜徉在风土人情一幅幅画轴里,聆听着一串串有趣的故事。浸润在这样的美好境界里,自己就是这美好的一份子了,这样的收获又有谁轻易能得到的呢?
有了这雄厚的沉淀和较强的感悟能力,就往年参考的这些孩子来讲吧,仅仅局限明天高考的轻松吗?对今后的人生"考试"也是轻松自然的。我当老师的可以说大话,邱校长面对自信,优秀,满脸春光的孩子们,能夸口吗?不会的。
让孩子多读书,会读书,乐读书。让孩子成为一个朗读者,赏读者,吟读者吧。孩子是社会,是家庭的希望呀!
悦读是人生的最美!
本文来自安康视窗ankang.biz小学同学
小学同学
小学生为何也来直播做网红
小学生为何也来直播做网红
见到了40多年没见面的小学同学
我的性格里可能一直都有一点社恐,对于与人交往多少有点拖延。
几次都想约同学见个面,但不是这个事就是那个事的耽搁了。直到临走的一天前一天早上还和老苏说,回来这么长时间竟然也没有和老家的同学见上一面,也就没有约到单位的同事见一个面,这些本来在没回去的时候就说好了,又临时决定返回西安,估计这次是不能成行,只能等下一次了。
临走的前一天还有很多事情要办,那一天真的很忙。就在我们去市里的路上,接到同学的电话,她说这回来一趟怎么也要见个面,下午可不可以,我不敢答应,只能实话是活看下午时间。
那天下午我们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把东西都拿了,到家放好车都6点半还多了,正想着喝口水给同学去个电话,同学的电话就来了,她说他们两个就在杏花沟呢,看我是否过去。本想回绝,嘴上却立马答应了。
于是,让老苏开电车把我送过去。我们三个老女人开始在杏花沟边走边聊。
玉华,近几年基本每次回去都要见一次,巧玲这可是小学毕业之后的第一次见,要是在路上偶遇,那是真的不敢相认的。我俩都是这样的感觉。儿时的模样基本没有了。
然而即使这样,我们也没有生分,没一会儿就想起来巧玲小时候的样子,小时候她就长的好看,白白静静的,两个大辫子黑黑的,长长的,她说她的女儿已经37岁了,我们得有40多年没见了。可不是,我们是79年小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
得知她子女双全,儿媳和女婿也有挺好的,她和老公开了一个装修材料店面,生意也很好。很为她感到高兴,就是玉华也是的,也不一定非要去外面上学,她们在家里的,一个个的过得也都非常好。玉华的退休工资比我还多呢。她是毕业之后就在村里的小学任教了,后来国家政策好了,也给了正式身份,工资也就上来了。
玉华的情况我了解的比较多,又看了巧玲的一双儿女以及全家福照片,真为她高兴,真的她的生活很美满,幸福。
我们三,边走边聊,边聊边走,在暮色下夕阳下留下了很多很多美好。还让路人给我们三个合影留念,我也当了一会摄影师,不断的让玉华和巧玲摆着各种动作。
本来以为不能成行,只有下次才有可能相见,却是因为玉华的一个电话,我的一个果断答应,才有了这次夕阳下的聚会。虽然时间很多,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但这也足够了,下次在路上偶遇,我和巧玲就会相互认识了。
一路上自然而然地就聊到了儿时的同学,老师,聊到了当时的那些趣事,尤其是我,嘿嘿,那个时候没少和老师对着干,想想,小时候我怎么会那么调皮呢?长大了倒是害羞的很,啥都不敢做了。甚至中学同学在一起聚会时大家也会聊起我上学时的糗事,还真是的。小学和小学老师对着干,高中时能把高中老师气的说教不了我,让我到教导处,现在都不知道当时都是为了什么,怎么就能和老师吵成那样?
最后,无一不是感叹岁月不饶人,年龄都已经不再年轻,都是到了好好珍惜爱惜身体的时候,都要多多保重自己。孩子们的事情自由他们自己去照顾,我们做老人的能帮则帮,不能帮的也不要强求。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只负责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就是给他们减轻负担了。
想想,退休以后的生活主题可不就是保重身体,让自己开心一些,快乐一点。
我们的退休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像这刚刚发芽的种子,每天需要阳光,需要雨露,再过20年30年,80、90岁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希望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可以再聚杏花沟。
本文来自安康视窗ankang.biz太卷了10岁小学生要练超模气质
过年整理东西看见的小学旧物
过年整理东西看见的小学旧物
小学弟,拿啥和你计院学长抢课?
小学弟,拿啥和你计院学长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