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治】宣肺降气,祛痰平喘。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偏方组成】蜂房、桔梗、诃子各6克,地龙、百部、白果各10克,苏子12克,天竺黄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病例验证】刘某,男,5岁。哮喘反复发作,咳喘不止,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剧时喘憋,整夜不能人睡,服3剂咳轻,喘减,精神转佳,只在睡眠时喉中仍有痰鸣音,继服原方7剂愈。
【功能主治】宣肺降气,祛痰平喘。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偏方组成】蜂房、桔梗、诃子各6克,地龙、百部、白果各10克,苏子12克,天竺黄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病例验证】刘某,男,5岁。哮喘反复发作,咳喘不止,喉中痰鸣,呼吸困难,剧时喘憋,整夜不能人睡,服3剂咳轻,喘减,精神转佳,只在睡眠时喉中仍有痰鸣音,继服原方7剂愈。
【功能主治】宣肺平喘,化痰祛邪。主治小儿支支气管哮喘。
【偏方组成】射干、炙地龙、苍耳子、炙苏子、黄芩、姜半夏、臼芍各9克,麻黄4.5克,炙紫苑、炙百部各15克,鲜竹沥30克(另服)。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张某,女,10 岁。哮喘反复6年,近两旬哮喘持续发作,昼夜不安,呼吸气促,咳嗽剧烈,不能平卧,痰多白沫,不易咯出,额部多汗,唇紫,苔薄腻花剥,舌青,脉细数,多次急诊用西药未见效果。急拟本方双剂,各煎2汁,24小时分4次服完;第2天仍用本法;第3天起每日1剂,哮喘逐步缓解,20天后哮喘症状完全消失。后以培补脾肾方药调理善后,随访未复发。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支气管哮喘。
【偏方组成】炙麻黄(发热者用生麻黄)、杏仁、白果、半夏、地龙、甘草各3克,射干、五味子各2克,茶叶1克,生姜1片,葱白半支。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此为3~5岁用量,可随年龄增减剂量。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50例,结果:临床治愈36例,显效(哮喘基本控制,两肺哮鸣音未完全消失)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
【功能主治】小儿支气管肺炎,气阴两虚型。
【偏方组成】沙参8~12克,麦门冬8~12克,百合8~12克,桑叶6~10克,白扁豆6~10克,杏仁6~10克,桔梗6~10克,地骨皮6~10克,百部6~8克,甘草3~6克。
【用法用量】水煎取汁100~200毫升。分2~3次服,每日1剂。
【加减】热重阴伤者,加生石膏12~18克,竹叶6~10克;久病阴伤者,加太子参6~10克,山药、白术各6~8克;痰多者,加桑白皮、炙批把叶6~8克。
【病例验证】单某,男,3岁。反复喘咳近4个月,曾在某医院拍胸片诊断为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明显好转。仍咳嗽,甚则气喘,伴食少、汗出。住院后拍胸片仍提示支气管肺炎。查体:T37.8℃,面色光(左部首为“白”,右边为“光”)白,精神倦怠,双肺听诊可闻及干湿性罗音,舌质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肺失清肃。治宜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予上方加炙枇杷叶12克,山药9克,前胡8克。用药3天,咳喘明显好转,纳食增加,继用原方加减治疗5天,临床症状消失,听诊双肺干湿性罗音消失,胸片示炎症已吸收。
【功能主治】主治小儿支气管肺炎。
【偏方组成】麻黄5~10克,川贝母5~10克,天竺黄5~10克,牛蒡子5~8克,桔梗5~8克,知母5~8克,法半夏6~8克,苦杏仁6~10克,柴胡8~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连翘10~15克,板蓝根10~15克,石膏20~50克。
【用法用量】诸药水煎取浓汁2次,每次约100毫升,每日服2次,每日1剂。
【病例验证】喻某,女,2岁2个月。发热、咳嗽气促2天。诊时喉间痰鸣、气促、烦躁不安,尿黄,便结,舌红、苔黄,指纹青紫。查体:T39.5℃,唇周青紫,鼻翼煽动,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Ⅱ度肿大,听诊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白细胞16.8x109/L,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双下肺有小片状阴影。诊断为小儿肺炎,即中医肺炎喘嗽风热闭肺型。此症系风热犯肺,肺气郁闭,气机阻遏所致,治宜清热宣肺,兼以和解少阳。予此方2剂,药毕体温降至37.6℃,仍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守方再进2剂,体温降至正常,不喘仍咳嗽,效不更方,继服3剂后症状体征及肺部阴影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