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桂兰

6000退休金掰成四份花,六旬夫妻出门摆摊,直言:再赚点钱养老吧

“老李,早点儿起来,咱还得去摆摊呢!”清晨五点,李桂兰用毛巾胡乱擦了擦手,一边从厨房探出头,一边对卧室里的丈夫喊。

屋里一阵哼哼唧唧,李大海在被窝里翻了个身,嘟囔道:“兰子啊,歇一天吧,我这老腰……昨天搬那箱子还没缓过劲儿来呢。”

“歇啥?一天不出摊,这6000块退休金就不够用了。”李桂兰说着,已经提着篮子,把早上要卖的卤豆腐和酱牛肉准备好了,“你忘了?这钱一到手,老大那边就先拿去了1500,老二也得给,咱孙子补课也得掏,这不,还得留点买菜吃饭的钱……”

“唉。”李大海长叹一声,认命似的穿上那件有点褪色的灰棉袄,“我这辈子是操劳命,连个清闲的晚年都盼不上。”

李桂兰一边锁门,一边说:“你还说呢?咱自己不挣点,孩子们日子紧,还能指望谁?人这一辈子,不都是为了娃吗?”

“那也不能全掏干了,咱还有个闺女也嫁了人,咋就没想着给咱俩点孝顺?”李大海话音刚落,李桂兰就板着脸瞪了他一眼:“你闭嘴,闺女是嫁出去的,指望啥?再说了,咱老李家讲究,靠儿子养老!”

夫妻俩推着小车,沿着小巷子一路走到菜市场边上的摊位,风吹在脸上有些刺骨,但李桂兰还是笑着摆开了摊子:“大海,快把小炉子点上,早上来的人多,咱得赶紧热着!”



“哎,李嫂,今儿生意咋样?”邻摊的老张热络地打着招呼。

“还行吧。”李桂兰笑着回,“一天卖下来,三五百总有,凑合着花呗。”

李大海一边点头一边揉着腰,心里却不怎么乐观。眼看着年纪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样下去,还能撑多久?

正说着,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女人走过来,眉头紧皱:“妈!爸!你们怎么又出来摆摊了?不是说好了,家里不差这点钱,你们非得折腾什么!”

李桂兰脸上的笑顿时僵了,“小翠,你咋来了?”

“你说呢?我在街上看见你俩在这儿冻着,心里难受不行吗?”李小翠一跺脚,“你们还当自己是年轻人?摆摊累不累,伤不伤身体?你们就不能给我省点心?”

李大海皱着眉,说:“小翠啊,你哥俩压力大,咱老两口不自己撑着点,咋行?你那点工资也紧,咱不拖累你就好。”

“可是——”

“没可是。”李桂兰挥了挥手,“你放心,咱俩还动得了,等哪天真动不了了,自然就歇了。”

李小翠眼圈一红:“妈,你就是死心眼子,我哥俩有他们的日子,你们过自己的不好吗?”

李桂兰却倔强:“他们要是能不管咱,那才叫没良心。咱辛苦点,他们能轻松点,也值了。”

一边说着,李桂兰手脚不停地招呼着客人,“大娘,这豆腐今儿新卤的,来点不?”

李小翠知道,自己劝不动,只得叹了口气,默默帮着母亲一起收拾摊子。

太阳西斜,夫妻俩推着卖完的摊车回家,李大海边走边说:“小翠也真是,咋就不懂咱心思?”

李桂兰笑了笑:“你懂啥?咱是心疼娃,可她是心疼咱。人这一辈子,不就图个心安?只要咱还能动,咱就出门多挣点,不求人,活得也踏实。”

李大海点了点头:“行,那咱明天接着干。”

“嗯,干到哪天干不动为止!”

夜里,屋里暖灯昏黄,李桂兰拿着账本,一笔笔地算着今天的收入:“卖了400多,扣掉成本,还剩300。大海,给老大转150,老二也转150吧,剩下的,咱买点猪骨头炖汤。”

李大海揉揉眼睛:“兰子,这样的日子,虽然累点,但我觉得,挺好。”

“是啊,再赚点钱养老吧,靠自己,最安心。”

“你媳妇呢?”见儿子白天上班晚上伺候自己,提议AA的婆婆后悔了

“妈,今晚吃什么?要不我去买点排骨炖个汤?”

林建东一边换拖鞋,一边看向厨房。

沙发上的王桂兰正把脚搁在茶几上看短视频,听见这话抬了抬眼皮:“她不做饭你就会饿死?以前没她你不也活得挺好?”

“妈,你别这样说芳芳……”林建东脸色有些难看,“她上了一天班也累,再说,她这两天不是也不舒服嘛。”

“那她不舒服,你就得全包?那她工资干嘛用?我看你们现在这个家,全靠你一个人撑着。”王桂兰哼了一声,把手机音量调大了一格,“你得让她知道,日子不是光占便宜的。”

“妈……”林建东声音低了下去。

“我跟你说啊,我活了大半辈子,早看明白了,夫妻就得AA,谁用谁的,明白点!”王桂兰语气坚定,“芳芳不是喜欢讲理吗?那就按理来。水电费她一半,饭钱一半,买菜她得出,做饭不能白干,带我看病更不能白干。”

林建东听得头大,嘴唇动了动,最终没吭声。

晚上,陈芳照例下班回来,见厨房空空,饭菜都没影,客厅里婆婆正乐呵呵刷着手机视频,老公则一脸尴尬地站在厨房门口,拿着一把菜刀却不知道切什么。

她没说话,放下包,进了卧室。等出来的时候,行李箱已经拖在了身后。

“芳芳,你干嘛啊?”林建东愣住。

“我搬回我娘家住几天。妈不是说要AA吗?那我就彻底不占家里一点便宜。”陈芳语气平静,“水电饭菜老人,全是你家的,我没权管,也不该掺和。”



她说完拉着箱子出门,没再回头。

第二天清晨,厨房冷得发慌,王桂兰坐在餐桌边,左看看右看看,终于憋不住问儿子:“你媳妇呢?”

“她回她妈家住几天。”林建东边煎鸡蛋边回,“说了,按您说的,AA。”

“我那是随口一说,你俩还真当回事了?”王桂兰嘴一撇,“你不会哄哄她?”

“妈,她不是光生气,是寒心。”林建东叹气,“你以为我不知道她累?早上起得比我早,晚上回来还得烧饭做菜、洗衣服。你看着她挣钱多,就说她不干活,可你没看她把整个家撑着。”

王桂兰嘴唇抿了一下,没吭声。

接下来几天,日子真成了AA的模样:

陈芳走了,家里没热饭、没热汤、没干净的衣服,也没人陪婆婆聊天、跑腿。

林建东白天忙完上班,晚上回来还得洗衣做饭,接着给王桂兰喂药、擦身、倒夜壶,忙得团团转。

“妈,吃饭了。”

“妈,药来了,得喝完才能睡。”

“妈,这边擦一擦,不然痒。”

王桂兰本来还嘴硬,结果两天不到,屁股底下就坐出了褥疮,林建东忙着买药,晚上还得给她上药、换床单。

“你媳妇呢?”她终于问出口,眼圈有些红。

“她说她不是保姆,不该做免费的护理工。她说,既然家里要AA,她也不能亏。”林建东脸上没了往日的笑,“妈,她跟我过了七年,从来没计较过柴米油盐,现在你逼得她连锅铲都不想碰了。”

王桂兰没说话,只是低头搅动着碗里的稀饭。

那天晚上,王桂兰翻来覆去睡不着。她看着天花板,脑子里全是过往的细节。

陈芳第一次来家里,是带着一兜苹果;

她生病住院,是陈芳给她擦身倒尿盆;

每个节日,是陈芳张罗一桌饭菜,连亲戚都夸这个儿媳好。

可她却挑三拣四,嫌她赚得多还不够孝顺,说她脾气倔、话多、有主见。可现在呢?

一周过去了,没人管她吃喝,儿子累得眼睛发红。

她想了半天,拿起手机拨了个号码。

“喂,芳芳啊……妈错了,真错了。”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陈芳的声音才缓缓响起:“妈,我不是不管你,是怕我再留下去,早晚连自己都不认了。”

“我知道,我太自私了。”王桂兰声音哽咽,“我就是怕你挣钱多了,不听我话了,怕你抢了我在这个家的地位……可我真的错了。”

“妈,我不是跟你争,是想把这个家撑起来。”

“芳芳,你回来吧……你在的时候,这家才像个家。”

电话那头的陈芳,沉默了很久。

第二天晚上,林建东回家,看到厨房亮着灯,饭桌上是热乎乎的红烧鸡块,还有香气扑鼻的冬瓜汤。

陈芳围着围裙站在厨房门口,见他愣在门口,笑了笑:“愣着干嘛,洗手吃饭。”

“你……你回来了?”他眼圈一红。

“妈说她想吃我做的饭。”

他点点头,走进厨房:“芳芳……我也想你了。”

“别肉麻了,快洗手去。”

饭桌上,王桂兰一勺一勺地喝着汤,眼泪滴进碗里。

“以后这个家不分谁多谁少,不提AA。”她看着陈芳,“你愿意怎么过,就怎么过,我不掺和了。”

“妈,您愿意这么说,我就愿意回。”陈芳擦擦手,“但日子不能靠嘴,得靠人心。以后有事说,有话讲,别憋着甩脸子。”

王桂兰连连点头:“都听你的,听你和建东的。”

那顿饭,三个人都吃得特别慢,好像一边咀嚼饭菜,一边重新嚼出了家的味道。

后来,家里恢复了往常的样子。陈芳做饭,林建东洗碗,王桂兰有时候帮着择菜,也偶尔主动叫陈芳“闺女”。

陈芳没再提走,王桂兰也没再说“AA”。

她明白了,家不是做账本,日子也不是过成争执。

真正的家,是有人撑锅做饭,有人贴心照料,有人愿意包容和退让。

最重要的是——

别把那个撑起厨房的人,逼成了过客。

著名艺人卢桂兰:前夫离世悲剧,再婚带儿子嫁给知名特型演员

卢桂兰,这位从影坛崛起的女星,她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电影。

在1959年,电影《冰上姐妹》把她推到了全国观众的面前。



她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舞台中央,但她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仿佛冰面上的精灵。

卢桂兰的故事从河北唐山开始,由于战乱,她的家庭迁到了沈阳。

小时候的她,对体操和游泳简直爱得不行,14岁的时候就已经是国家二级体操运动员了,1956年还在全国游泳比赛中拿了个第五名。

这可不是吹牛,而是实打实的实力。



她原本在沈阳体育学院有一条不错的路可以走,但命运的安排总是让人措手不及。

在哈尔滨的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上,她被两位导演相中,进入了电影圈。

虽说她对表演起初是一窍不通,但导演的慧眼识珠和她的努力让她的演艺生涯有了个不错的开头。

接着,她的事业如日中天,尤其是在电影《冬梅》中的表现,让她在长影厂成为了当家花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