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瑞秋三思
公众号ID:Racheland3kids
这些年,我们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之一就是:"独立在海外带三个娃,你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确实,照顾好一个孩子都不是容易的,更何况是3个;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需求、情绪和想法,都需要被关注,需要被悉心照顾。
尤其是在这个不断强调"高质量陪伴"的时代,我们似乎被灌输了一种观念:好父母必须时刻关注孩子,更用心地陪伴孩子。
我也曾为此焦虑过,总担心自己给予他们的不够,时间不够,关注不够,照顾不够,陪伴不够。
直到我在《纽约时报》上看到一篇颠覆认知的文章,标题赫然写着:《父母应该多"忽视"自己的孩子》。
看完之后,我如释重负,这似乎为我的"陪伴不够",找到了合适的借口和理由。
这个别出心裁的观点值得令人深思。
01
受到过多关注的孩子
现在的孩子,就像个小太阳,全家人像行星一样围着他们转。
爸爸妈妈费尽心思安排每一天,爷爷奶奶随叫随到,外公外婆有求必应。
孩子打个喷嚏,全家紧张;孩子皱个眉头,大人立刻反思是否哪里没做好;孩子一提出需求,大家立即就满足他们。
孩子成了整个大家庭的中心,一切决定和计划皆以孩子的喜好和感受作为出发点:
吃饭要去有游乐区的亲子餐厅
周末不是动物园就是主题乐园
寒暑假塞满各种兴趣班和夏令营
哪怕牺牲自己原本想做的事,搁浅自己原本的计划,或者是放弃自己的舒适度...也在所不惜,只为了让孩子开心,为了让他们不无聊。
假如不得不带孩子参加"无聊"的大人活动时,比如家族聚会、银行办事、亲友拜访等,父母也条件反射地操心:"孩子会不会觉得没意思?"
一旦孩子抱怨无聊,大人们就忍不住想为他们安排一些事情,给他们出主意排解他们的无聊。
还有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直接给孩子一个手机,整个世界就可以瞬间安静下来。
看似问题解决了,但《父母应该多忽视他们的孩子》一文却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
当我们不断提供外部刺激,越是努力用各种活动填满孩子的时间,孩子就失去了自娱自乐的能力,失去了打发无聊时光的能力。
过度地陪伴孩子,填满他们的生活,或许不一定是好事。
02
把孩子“晾”在一旁会如何
《父母应该多忽视他们的孩子》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父母最该为孩子做的一件事,就是继续我们自己的生活,并顺带"拎着"孩子在身边。
这种教养方式被称为"有意识的低度养育"。
我们继续按着我们的节奏和方式生活,不一定要特别迁就孩子。
该去探望亲戚就去,让孩子在旁边听大人聊天。
要去银行或营业厅办事就带上孩子,让他们观察整个流程。
条件允许时带孩子去工作场所,看看父母是如何工作的。
需要装家具、换灯泡、洗车和做家务时,也让孩子参与其中。
忙着的时候,把孩子"晾在一边",不特别去注意他们。
关键只有一条:千万别递手机给他们。
一旦他们进入“屏幕的世界”,那么周围发生了什么,父母在做什么,旁边的人在说什么...就都与他们无关了。
一个手机屏幕,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
所以,先别给孩子手机;
刚开始,他们肯定会抱怨无聊,大人要忍住这样的抱怨和抗议,坚守这"宝贵的无聊时间"。
当无聊持续到某个临界点,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孩子们开始主动观察周围的世界,他们开始观察:
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该如何与人沟通。
每个人之间有何不同。
成年人的世界是怎么样的。
正如文章所说,儿童的学习方式远不止被动接受教导,他们还会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来学习,收获更为宝贵的生活智慧。
这种"低度关注"的教养方式,恰恰给了孩子最需要的成长空间,不是被安排,而是去发现;不是被填满,而是去创造。
03
无聊的时间,很有必要
然而,很多父母最见不得的就是看到孩子在一旁无所事事的样子,看到孩子闲着,第一反应就是赶紧给他们找点事情做。
"作业写完了吗?"
"书看了吗?"
"琴练了吗?"
"字练了吗?"
似乎每一分钟都要被充分利用,否则就是浪费。
如今的孩子是真的很忙,甚至比职场打工人还忙。
成年人工作完一天,晚上至少可以放放松。
但是孩子在学校里学了一整天,放学回家后还要加班加点地赶作业,写了作业之后还要再抽点时间练琴、画画和练字等。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根本没有所谓的"无聊时间",或者换句话说父母最见不得孩子闲下来。
《父母应该多忽视他们的孩子》这篇文章点明,给孩子一些无聊的时间很有必要!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休息的大脑并非什么都不做,相反地,休息的大脑会开始自己忙碌起来,特别会去想"其他人在想什么"。
如果我们想要培养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怕无聊且有能力自娱自乐、足智多谋善于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那就不要让他们的大脑太忙碌。
允许孩子拥有无聊的时间。
孩子是我们的孩子,但更是他们自己,不要以爱的名义给他们安排太满。
为他们留白,给足空间让他们发挥,学会对自己的时间和人生负责,这个功课越早学会越好。
04
有时候,最好的陪伴不是无时无刻的关注,而是适时的放手。
给孩子一点无聊的时间,就是给予他们成长的机会。
毕竟,学会独处,是每个孩子终将面对的必修课。
作者简介:本文转载自“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作者“瑞秋”。生活在荷兰的硬核三娃妈,分享独立带娃的酸甜苦辣,努力把鸡飞狗跳的日子过成诗。欢迎关注。公众号:瑞秋三思(Racheland3kids)。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